包头市残疾人联合会

当前时间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自强不息 “医”路前行——昆区肢残人协会主席张广生的感人故事

12

我叫张广生,自己经营着一家中医诊所。1969年,我父亲走西口从山西到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坝梁乡一个偏僻又贫穷的小山村,全村人口最多时也只有56人。由于家庭贫穷,母亲在怀有身孕的时候,仍不停的劳作,在一次站在小板凳上往面柜里倒面粉时,由于长面口袋前面轻后面重,母亲的身体一下子前倾后仰失去平衡,在无任何防备的情况下,把肚子压在面柜的沿上,当时母亲感觉有点疼,却不以为然,所以仍足月产下了我。父亲说,**眼看到我时特别的高兴,再看到我的手时,心里咯噔一下,每根手指都如火柴般纤细,便和奶奶商量说“这长大了该是个残疾孩子,干不成重活,要不抱的放在火车上算了。”奶奶心里觉得她的孙子可能是个独苗,所以说什么也不放弃,在奶奶的坚持下,父亲放弃了遗弃我的打算,保住了我的生命。

图片
学医初心
在以后的日子里,父亲不管遇到多么艰难的日子,也一直让我学习,当高考结束父亲得知我没有考上大学后,他就去请教了他认识的有知识的人,听人说学医可以养活自己时,父亲就打定主意与我商量让我继续去学医。刚开始我心里真的不想学医,因为不是心中的愿望。直至有一天,我的父亲由于劳累晕倒在床上,我和弟弟急的去叫卫生院仅有的大夫,想让他们去救救我的父亲。当我去到卫生院时,仅有的两个大夫在喝酒,叫了两次仍然没跟我走,当时心里特别着急,甚至有些恨他们,我想如果我是医生就一定会急病人所急,不可能像他们一样。最后当父亲自己苏醒后,大夫也没来。从此之后,我就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医生,把解决他人的痛苦作为己任,这个简单的初衷,让我从此走上了医学之路。

“医”路前行

在学医的路上,我认识了许许多多身体残疾而心中有梦、眼里有光的同学和同事。我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在这条路上流下汗水,拼搏向前。我也从一名学生变成了副主任医师,从专科发展为全科。

图片

在临床中,看到那些身体有残疾的患者,心里的同情之心油然而生,行医时即使自己苦点、累点,也要尽**可能方便这些残疾人,上门服务更是常事,如南排村二组的刘兰栓一家,一家之中三个残障人士,丈夫是肢体一级残疾,妻子是精神二级残疾,小儿子是智力一级残疾。由于小儿子是智力残疾,每当生病时,许多人不愿意为其治疗,这时刘兰栓都会拄着拐杖来我诊所,我也是有求必应,后来渐渐的成了朋友,现在他们家有什么事情都会过来找我诉说和并让我帮忙出主意。还有南排村四组董伟思,由于脉管炎在三年前截肢,成为肢体二级残疾,当他拖着残肢来我诊所求助我给其治疗时,我的内心特别同情他,同时又很无奈,无条件的答应他上门治疗。在长期的行医过程中,我认识到残疾人这个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关爱,我也尽己所能的为这个群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片
抗疫一线
自新冠疫情以来,我积极响应昆区区委区政府的疫情防控号召,主动关门停诊下沉到社区志愿成为一名核酸检测工作者,同时肩负起登门入户为密接者和居家隔离人员进行核酸采样工作。这项工作服务的都是高风险重点人群,被感染的概率极大。我每天早晨5点多钟起床,用笨拙无力的双手穿戴起厚厚密不透气的防护服、佩戴上口罩、手套等防护设施。


图片
每次出去妻子总是叮嘱我:“你出去要小心点、要注意安全别累垮身体,家里可全依靠着你啊!”
“没事儿,我是大夫,我懂得,放心吧。”我安慰她,走在黎明前黑暗的道路上,很快就投入到一天紧张而繁忙的社区抗疫工作中。
每天从早到晚我都克制着自己的手脚不适与身体乏累,咬紧牙关尽力保持**工作状态。严格采样操作流程,规范每个步骤,确保采集样品精准,完成好每一次采集任务。我用严谨的工作态度、医者的医德仁心、有温度的志愿服务温暖着每一位前来检测的居民群众,给大家送去了温暖、信心与希望。
图片
我的愿景
2022年,经过推荐选举,我有幸当选昆区肢残人协会主席,包头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我感到自己肩头的任务更重了,每每看到任何一位残疾人患者,总是想给他们更多的关爱,想尽我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他们服务,在有能力范围内减免他们的费用,指导他们用药。能用自己所学,服务更多的患者,特别是残疾人患者,我感觉十分自豪。
现在我想把自己的所学教给有就业愿望的残疾人,无论是艾灸、拔罐、针灸、把脉还是开方等技术,我都会尽己所能,倾囊相授,让更多的残疾人在经济上独立起来,自力更生,走向社会。


文章分类: 基层动态
分享到:
中国残联微信公众号       包头市残联微信公众号